和順古镇的安宁和悠闲是两人都没想到的。
中午,两人也在和順古镇吃午餐。
如果说在滕冲,有那一道菜最有名,那么答案大概率都是土锅子——滕冲人自己的专属火锅。
在当地,也号称“舌尖上的火山热海”。
黑色的陶土锅,让两人一度梦回香格里菈的黑陶牦牛肉火锅。
而且,火锅的形状也颇为相似。
从样式来看,依然是北方的那种铜火锅样式。
当然,吃起来的味道完全不同。
以鸡肉和筒骨熬出来的高汤作为汤底,显得更为浓郁。
然后在依次铺入冬笋,酥肉和青菜,再点缀一层蛋肉卷和火腿。
微火慢煮,热气腾腾。
冬日里吃火锅,显然是最为享受的感觉了。
“据说,这种土锅子火锅,以前只有在过年和清明祭祀时才能吃到。”
“哈?为什么呢??”
“因为只有那时候,外出的人才会回到家里。”
李萌萌这才了然的点点头。
“下午我们去哪里?”
“博物馆吧。”
“博物馆?没办法直播吧。”
李浔点点头:“没关系,那里,有比直播更为珍贵的意义。”
“难道……”李萌萌忽然想起了什么,她想起了昨晚李浔没有讲完的故事。
“吃完了吗?吃完就走吧。”
李萌萌看了看碗里的青菜,一边点头,一边把碗里的菜都吃了。
尽管两人点的是小锅,但份量也很足。
到现在,都没能完全吃完。
碗里的青菜足足有一小碗。
但是李萌萌本着不浪费的原则,因此毫不犹豫的吃完了。
随后才跟李浔一起打着饱嗝走出了这家本地的餐馆。
根据他们打听,这已经是整个镇上仅有的几家本地餐馆之一了。
其他的餐馆都被外地人盘了去经营。
博物馆的位置并不难找,在文昌宫右侧。
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,陈列面积600平方米,为古建筑群,三进四院,是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。
05年7月7日。
滇缅抗战博物馆,就在和顺古镇上正式开馆。
馆内藏品来源收购藏品类别纸质、金属、棉质,馆内藏品数量7000件,1000幅老照片。
博物馆的房屋属于砖木结构。
用的是优质木材构建,平房高楼,是依照地形的高低而建造的。
从大门至后院,所有地面都采用本地火山石方块镶成。
甚至大门外面的石阶石栏,也都是火山石所做。
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内,陈列一共分为五个部分。
分别是山河破碎、悲壮远征、沦陷岁月、剑扫烽烟、日月重光。
展厅一共有七个,通过大量老照片、纪录片、史实资料、油画、连环画、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和馆藏实物一起,再现了滇缅抗战的历史。
这些基础的知识,是李浔在路上告诉李萌萌的。
这可以避免她对于博物馆的情况一无所知。
然而即便知道再多的消息,在两人踏入博物馆之后,依然是第一时间就被镇住了!
迎面而来的,是三面墙上呈矩阵式排列的1300顶钢盔。
无数的钢盔气势恢弘,瞬间就能让游客恍若看见隔着历史尘烟,向着悲壮而行的1300名入缅远征军。
尽管现在留下的,已经是成为文物的历史印记。
但依然在无言地诉说着,那段尘封的历史。
仿佛回到七十多年前,那充满了战火硝烟的战场......
地上,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年份。
1937年7月7日,1941年12月8日,1942年3月,5月,10月……
一个个黄色的大字,刺目惊心。
脚步不由得缓慢了下来。
两人都很明白,这里,是历史的印记,足够他们用最尊敬的态度来对待。
大厅的墙上,一句红色的文字震人心魄:这里集合的是滇缅抗战牺牲的烈士,
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您的家。
随着他们的脚步,一段历史也缓缓的在面前展开。
1942年日国侵略军攻陷缅甸后,立即进攻云楠。
而到了5月4日,日寇侵入龙陵地区,同时派出飞机对滕冲的保山地区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。
这一段轰炸,也由此标志着滇西抗战的开始。
地处西南边陲的保山,也转眼之间由抗战的后方变为战线的最前沿。
当时,滕冲已经被日国的侵略军占领。
而到了1944年5月,为了完成后续打通滇缅公路,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的战略计划。
华国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,以六个师的兵力向霸占滕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。
最终在付出了伤亡8000多人之后,全歼守城日军,收复滕冲城。
甚至于当时的盟军阵亡将士也达到了19名。
这一段正是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,滕冲乃至整个云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
从开始到结束,讲起来就是一个华国的边城被占领,然后反攻的故事。
但是日军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。
退居到缅甸的日军,得到了补给,也在这三年之中反复谋求反攻。
但是在收复了滕冲之后,在跟盟友胜利会师后,这场持续了三年三个月的战斗,才彻底平息了。
华国军队的投入达到50万人,近15万人战死沙场。
日军方面是溃败了11个师团,伤亡近30万人。
至此滇缅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。
只是,很少有人知道的是,这一切也取决于一条公路的成功铺设。
滇缅公路!
1937年10月,时任云楠主席的龙云将军主动请缨,要求修建缅甸到华国云楠的公路,以打通供应援华物资的陆上交通线。
由于战况紧急,国内抗战前线的战士们继续物资补给。
作为盟军的缅甸便成为了物资进入国内的大门。
当时,政府要求滇缅公路必须在一年内通车。
这对于当时既没有大型机械,又没有专业设备的华国人民来说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然而难题一个接着一个爆发。
首先是国内的青壮年男性大多数都在前线与日军作战。
人手不够,因此这20万人,大部分都是妇女、老人、孩子组成。
但是完全是以“鸡毛信加手铐”的方式,由县官亲自监督,没有一分报酬。
然而,就是这些老弱妇幼,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,用铁锹、锄头等原始农具,以每天2公里的速度挖出了这条著名的滇缅公路。
短短的9个月里,只有简单的、少的可怜的原始工具的他们,用他们的双手凿、挖,以大约死亡3000人的代价,成功建造了这条被誉为“用生命铸就”的滇缅公路。
喜欢房车旅行,和萌妹子出发请大家收藏:(www.24vipshu.net)房车旅行,和萌妹子出发vip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