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順古镇上,有一家很有名的小店,曾经也因为登上了《舌尖上的华国》而走红,连小沈阳都来光顾过。
这家小店已经传承了三代人。
在上过《舌尖》后,生意更是爆火,俨然成为了古镇上生意最好的早餐店。
以前,这家店里还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在操持。
然而时过境迁,岁月不饶人,现在都已经物是人非,奶奶退居,由她的女儿继承了他的衣钵。
李浔和李萌萌走到这家小店的时候,店里已经有不少人了。
要知道现在还很早,其他的早餐店都没什么人。
但是,眼前这家写着“寸大妈豆粉”的早餐店,却热闹不已。
而且看巷子中往这边走过来的其他人,这生意是真的好得不行啊!
“阿姨,来两碗稀豆粉。”
“一共4块钱。”
“好咧。”
李萌萌眼疾手快的下单付款,丝毫没有再迟疑。
李浔这才笑着跟她一起走到店里。
小店已经基本上都坐满了人,所有人都是吃稀豆粉。
一股豆香味弥漫在空中。
小店本身很简陋,就餐的桌椅板凳,也都是老旧的小矮凳和小桌子。
但是这样的环境,却丝毫不影响食客的就餐心情。
“这家店生意真的好好啊。”李萌萌羡慕的说道。
李浔笑着点点头:“别看这里那么简陋,但是一天能卖出去500多碗稀豆粉,这一碗2块钱的稀豆粉,已经卖了很多年,也一直没有涨价。”
“那真的很良心啊。”李萌萌点点头,笑眯眯的说道,“外面还写着百年字号,不过,寸这个姓,好少见。”
“姓寸,在其他地方的确很少见,但是在滕冲这里却是大姓,家族人丁兴旺,人口也众多。”
“本地大姓啊,那怎么会想要做稀豆粉呢?”
“这应该就是一种热爱吧。”李浔顿了顿说道,“稀豆粉的制作过程,其实很复杂。”
“嗯?复杂?”
“嗯,做稀豆粉,是用豌豆做的,然后需要提前一天将豌豆泡好,隔天一大早才开始熬制。”
“关键在于,熬稀豆粉是一个很磨练人心智的过程,要不骄不躁,小火慢熬,而且还要耐着性子不停地搅拌,只有慢工出细活,才能造就这么一碗稀豆粉。”
“没想到小伙子你还懂这些,来,试试看好不好吃。”
满脸和善的阿姨端了两碗稀豆粉放在他们桌上。
黄色的稀豆粉上飘着一点芹菜花,上面还有三截被切开的油条。
“谢谢阿姨,这稀豆粉真的很难做吗?”李萌萌眼前一亮,看着白碗中光滑的稀豆粉,食指大动。
“是有点难,做稀豆粉的手艺,我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,加上自己在做的过程认真体会,才有这么好喝的稀豆粉。”
“熬制的稀豆粉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慢工细活,而且,还要在里面放入胚菜根油,芝麻油,蒜油,炒果油,辣椒油,花生酱等调味料,每一种都不能少,不然可做不好这一碗稀豆粉。”
阿姨笑呵呵的说道,脸上的表情温润无比。
“那……”
“阿姨,来一碗稀豆粉。”
“好咧。”阿姨对着李浔和李萌萌说道,“你们快试试哈。”
说罢,便径直离开了。
李萌萌和李浔对视一眼,手中的匙羹向着碗里的稀豆粉铲下去。
一口入嘴,浓郁的豆香味便在嘴里弥漫开来。
“哇,这味道是真的不错。”
“难怪能上电视,绝了。”
李浔和李萌萌都赞不绝口。
稀豆粉丝滑细腻,吃起来实在是溜口了。
一碗下肚,意犹未尽。
不过考虑到待会还有其他美食,也没有再多吃。
离开的时候,阿姨还在招呼其他客人。
两人也没有打扰她,如同来时一般,静悄悄的离开,消失在巷子之中。
沿着李家巷走了上百米,右转再走上一百多米后,便到达了他们早上的第二个目的地。
台阶有两段,各有十几级。
在“和順圖書館”的蓝色牌匾下,还有一块更大更方的黑色牌匾,上面用金色的文字写着四个熠熠生辉的文字——文化源泉。
在第一段台阶上的左边,还有一块石头,上面也是用蓝色的文字写着几行字。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和順图书馆
下面有国务院和滕冲政府的署名,还有立碑的日期。
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
进入大门之后,还有一个三拱形的大门。
“这形状好特殊啊啊。”李萌萌停下了脚步感慨的说道。
李浔端详了一会才说:“这是仿苏洲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平顶铁门。”
三孔平顶铁门,是带着西式风格的建筑作品。
“仿造的啊,看着也不错,等等,这牌匾……”
李萌萌往前走快了几步,望着上面灰白色为底,黑色书法字体的牌匾。
上面的文字依然是写着“和順图书馆”,但是落款的名字让她有些惊异。
“胡适?!”
“淡定,你看看这这边,还有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题写的‘文化之津’。”
“哇,还真的是。”
李浔见她感兴趣,于是也给她简单的讲解这块牌匾的由来。
1905年,张砺等人在和順首倡成立革新社会的社团组织,咸新社。
1924年,赴缅甸习商当学徒的寸嗣徽于回乡省亲,与李祖华、李湛春等在家乡成立“和順青年会”,并且共同发起组织了“和顺书报社”。
一年后,和順青年促进会与和順旅缅青年会合并为和順崇新会。
崇新会每年出版一期《和順崇新会会刊》和一期《和順乡》杂志。
等到1929年,书报社并入“咸新社”成立和顺图书馆,于是胡适为了图书馆的成立,写了“和顺图书馆”匾额相赠于他们。
穿过二门后的花园,两人便走到了图书馆主楼。
李浔又给李萌萌说起这个图书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。
文化源泉这四个字,可不是随便叫的。
据说,上世纪初交通非常不便,订一份上沪楠京的报刊,如果走陆路运送,需要几个月之后才到得了滕冲。
几个月的时间,哪怕是新闻也成了旧闻。
因此当时和順图书馆便通过旅居缅甸的同乡,订了报纸和新出版的书籍,从上沪走水路运转到和順,到馆时间比国内邮政快了一倍。
因此,在当时,这个乡村图书馆,也成为了整个滕冲消息最灵通的新闻与文化中心,连城里的知识分子,都必须跑到这里来借阅新书报,这才能得知天下事。
也因为知识分子的聚集,这里也成为了议论天下大事的地方。
喜欢房车旅行,和萌妹子出发请大家收藏:(www.24vipshu.net)房车旅行,和萌妹子出发vip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